高中作文

5U文学网 > 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1200字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1200字

| 宇优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散文代表作,作者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的人格构成。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12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1200字1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

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1200字2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下面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1200字3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不知能否对读书养气有所禆益。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都总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何许人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儿而已。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这本书,犹如一片巨大的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的花粉。这是要请喜欢赏花的读者们原谅的。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1200字4

文化苦旅,文化之苦,苦中之旅。

灯下,桌前,随着文化苦旅走到了尽头,我的思绪也回归现实。合上书页,情感仍在不断酝酿,脑海中、心中感触良多,久久不能平复。不禁提笔……心中一感,是那漫长的旅行和沿岸风光。童年﹒牌坊﹒寺庙,朦胧如梦,旅行,就此启程。前半段,是中国。在这个近千万平方千米的国度上行走,拜见都江堰,礼观莫高窟,踏雪阳关外,品韵苏浙杭,体悟宁古塔,静心天一阁,所闻所见皆风景。一步步彳亍,一次次止步,余秋雨没有一丝顾虑。此时,它只是一位游人只是一位迷醉于东方神画的文化旅人,正欣赏美轮美奂的古国气韵。走到旅行的后半程,是世界。广而无边,宽而无界的地球,却完整地囊括在余秋雨的脚步中。无垠碧蓝中的漂泊,雪峰冰原中的遐思,北欧寒夜里的静谧,佛祖圣地中的哲韵,旅人的脚步,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漫游之中,体味人生,世界与天地都仿佛停滞,这便是最深的感触。

心中又感,是那悠远的历史和无穷哲理。无源无宿的历史长河不断在时间中流淌。战场的硝烟与号角,已烟消云散,盛极一时的恢宏帝国,终化为尘埃,令人惊诧的伟大文明,早没于黄土,原始祖先的动魄回忆,也湮于风沙。历史,永远只向前走。但余秋雨,用脚步,用思绪,用毅力,逆流了历史,去探寻那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唐朝的繁荣盛世,还近在眼前,金戈铁马的锣鼓,还响于耳畔,古国的智慧与哲思,还在心中激荡。追根溯源,似乎这每一段历史都在说明:一切皆应寻究,一切也皆应回归本真。在历史中,体悟人生,着实令人感动。

心中再感,是那神秘的文化和深刻启示。文化苦旅,重中之重,在于文化。放眼亘古现今,自人类拥有文字,文化便出现。从奴隶,到争霸,到封建,到共和,这只是表面;从愚昧,到自我,到专制,到平等,这才是深层内涵。随着社会的变化,这就是文化随之变幻的真实写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学说一枝独秀;君主专制延续千年;民主科学深入人心,尽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是文化之美,但是,文化之苦又有谁去思虑?文明战争的苦痛,文化革命的创伤,宗教之间的矛盾,同样值得关注。这场旅行中,最令我感动之处,不在于风景,也不是历史,而是余秋雨对文化的顿悟,饱含深情的一笔:“文化苦旅”!

无论文化美丽或怖陋,旅行是苦是甜,心中对《文化苦旅》的那份感动,必将永驻心间。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1200字5

书写,书写岁月的苦旅;发掘,发掘文化的深度

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此书以流畅的文笔,描绘了一处处令人留连的传世美景,又用写实的手法挖掘出了风景背后深藏的文化渊源,糅合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受加以渲染,看似文体杂乱,读起来却真实自然,给人以畅快的阅读享受,又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震撼和反思。

曾看过网上有这样一段评价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名世。他凭借着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同样,余先生的艺术理论著作,也颇受文艺界推崇,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也许,正因为先生这样的特点,才使得《文化苦旅》兼具了文艺性与逻辑性。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象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

通读《文化苦旅》,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诺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上面的话好像很抽象,但《文化苦旅》绝不是要让我们陷入一个文化的深潭,它只是想要解答人人心中都会有的一点关于旅行的疑惑。就好比我们要外出旅行,想要去长城观光。可为什么我们会想到去长城而不要去什么仿古建筑啊或是一段类似的城墙边去看看呢?不一样都是古砖古墙,青苔青砖?长城又好在那里呢?也许单从外表上来说,长城不一定见的比他们雄伟,美丽。但我们心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一种很难名状的文化依赖感: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是否经济,好玩不见得是首要标准,但只要是历来文人骚客留下深深足迹,在其中刻上深深文化底蕴的地方,都会对我们有一种莫名的吸引。也许我们并不能说出它到底好在哪里,但我们却免不了把视线停留在它们上面,去感受,去追寻,哪怕只是一块青黑的古砖,哪怕只是一片破瓦……

再推进一步,我们到了梦寐以求的长城上,又看到了什么呢?一抔土亦或是残垣断瓦,与仿古建筑或是类似的城墙并无太大区别,甚至更破旧。但我们激动,我们高兴,我们会生出一种和到仿古建筑或是一个没有一点故事的小城墙上截然不一样的感受,这又是为什么?我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长城,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是因为它古往今来,一直肩负着保护国防的使命。就算是今天,我们走在长城上,好像还可以感觉到当年无数英灵在抗击外敌时的那种眼神,那种战倒时投向大地那深情的一瞥,那亘古不变的深沉的黑色双眼……“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喊出,大概也是出于这种感触而产生的一种希冀吧:希望中华民族精神历代传承,经久不息。而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没有能够感受到这些,长城就真的与仿古建筑或是类似的城墙并无异了。

当然,书中讲的不会像我上面说的那样浅显,但《文化苦旅》就是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告诉我们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这也正是《文化苦旅》的价值:不旨在带给我们一次视觉上的冲击,更着重于引导我们发掘视觉景观背后的文化归属。而正是由于这些背后的故事,又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更深层次的冲击,最终视觉与精神都得到极大的满足,这才是旅行的真正意义。这也正是我读了《文化苦旅》后最大的收获和最直接的感触:正视过往与当下,认清眼前事物的本质,挖掘事物背后的渊源,思索事物背后的真谛。不仅是在旅行之中,这三点对于一个奋发的人生来说,也大有裨益。

每天一小时,捧一杯清茶,在做完一天数理化之后,将自己埋在淡淡的茶香中,翻翻《文化苦旅》,偶尔一时兴起,动动笔尖,划下瞬时的感受,权当消遣放松。

写《文化苦旅》,先生很辛苦;读《文化苦旅》,吾辈愧轻松。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1200字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左右

最新文化苦旅1000字读后感心得5篇

文化苦旅之废墟读后感300字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初中学生800字5篇

高中读后感满分作文650字5篇

高中西游记读后感作文600字5篇

高中读后感高分作文500字范文6篇

高中让青春无悔作文800字5篇

高中关于踏青的作文800字5篇

100785